近些年,学术文化界兴起了“钱钟书研究”的热潮,并且形成一种专门的学问——“钱学”。如今健在的钱钟书先生成了一位神话般的人物。此文,是想通过他的一些趣闻,使人们在养生保健方面得到一点启迪。今年95岁的钱钟书享有“
作为这座“文化宝殿”上自由自在的“帝王”,钱钟书的长寿自然是在情理之中的。
淡泊名利
钱钟书对名和利的淡漠也是出了名的。
大陆18家省级电视台拟拍一部大型系列电视片《当代中华文化名人录》,第一批36人,钱钟书自然名列其中。但是任凭电视台的磨破嘴皮,他硬是婉言谢绝。有一次摄制组人员给钱夫人杨绛打电话:“被录制的文化名人,还可以得到一笔可观的报酬——钱。”钱钟书立即从旁插话:“我都姓了一辈子钱,难道还迷信钱吗?”
当夜,钱钟书梦见有人将自己揪到电视机前,与当年批判“反动学术权威”的情形无异。后来,拍摄者为表歉意,特购一大花篮放在钱家门前,……“钱老,我们算服了您了!”
钱钟书怕记者,更怕摄像机,因为他实在怕出名。
那年他因病住院。一次夏衍过生日,夏的女儿给他送来一块蛋糕。他边吃边与人闲聊。这时中央电视台一位摄像记者悄然进入病房,准备偷拍。一开始拍他后身。钱钟书并不理会,因为天下人的后脑勺恐怕都差不多,接下来记者壮胆走向正面,正要拍照,钱钟书忽然一撩起被子,连人带头带蛋糕一起捂了进去。搞得头上身上被子上全是红的白的奶油。记者极感窘迫:“真不给面子。”一位很会选题的香港记者专门就此情节做了一稿《被窝里吃蛋糕的钱钟书》。
英国女王有次来到中国,国宴陪客名单上点名请钱钟书去,被他称病推掉了,事后他告诉外交部的熟人:“不是一路人,没什么可说的。”
80岁那年,他所在的中国社科院准备为他开一个纪念会或学术讲座会,他坚决不同意。对这类活动,他早已有言在先:“不必花些不明不白的钱,找些不三不四的人,说些不痛不痒的话。”
对于熙熙攘攘的天下人争而趋之的“利”,钱钟书更是避之唯恐不及。
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曾竭诚邀请他前往讲学,实际授课时间加起来只有8个小时,开价16万美金,交通、住宿、餐饮费另行提供,可携夫人同往。钱钟书不假思索地回绝了。他对校方的特使说:“你们的研究生的论文我都看过了,就这种水平,我给他们讲课,他们听得懂吗?”
淡泊名利寿自高。由钱钟书观之,信矣。
夫妻情深
钱氏夫妇的感情融洽早已传为佳话。半个世纪以来,夫妻二人相濡以沫,即使不得已分开,也总是鸿雁频传。这种夫妻之情为他们的健康长寿打下了牢固的心理基础。
据杨绛回忆,钱钟书写《围城》时,她曾自愿包揽了劈柴、生火、烧饭、洗衣等家务。两年里钱“锱铢积累”地写,杨“锱铢积累”地读,读完后夫妇“相视大笑”。
“文革”中,钱氏夫妇曾流放到黄泛区穷乡僻壤,两位老人过着集中营式男女宿舍的日子,但他们仍像年轻人那样悄悄地雪地探亲,隔溪幽会,偶尔聚拢在一起吃上顿集体混合年饭,便美如新婚燕尔。
改革开放以来,钱钟书夫妇闭门避嚣,专心治学。他们谢绝了众多国内外邀请,过着“很惬意的日子”,杨绛风趣地对人说:“我们好像老红木家具,搬一搬就要散架了。”
前两年钱钟书住院时,夜里失眠。一次杨绛给他服下舒乐安,自己也要服下一片,钱钟书不让,杨绛抗议:“这不公平,在家里不是我吃安眠药你也陪着吃吗?你说过中毒咱俩一块中,岂可让你独中乎?”钱钟书拉着她手臂道:“你不失眠,最近睡得挺好,白天一累,夜里呼噜打得跟咱家原先养的猫似的……”。
关于我们     |     广告服务     |     联系我们     |     人才招聘     |     友情链接     |     意见反馈     |     免责声明     |    
Copyright 2013 / All Rights Reserved .久久养生网 版权所有 鲁ICP123456789-2号